close

以前常常問自己,"我為何而來?生命的意義是什麼?"
隨著年紀增長,終於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重要的,都有其使命和意義。
來到人間就是為了完成一段段的相遇和故事。

年紀小的時候,希望能預知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每件事,
更想知道和誰的故事會有交集。突然覺得這種想法很可笑!
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未知意外所組成,人與人總會以某種方式,
在不預期的時候走入彼此的生命,
沒有哪件事情能預知或是有確定性的。

唯一有確定性的事--是生命最終會走向終點。
既然如此,就該把握當下,用喜悅的態度面對生活。

生命活的越快樂自在,越能因應人生種種不確定感

因為,人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所抱持的態度,
不只決定我們採取面對的情緒和應變能力,還有事情所帶來的衝擊性。

這也是為什麼想推薦好友們看"姊姊的守護者"這部電影,
當你老覺得自己的人生劇本很爛時,看看別人的故事,就會覺得自己是幸福的。
(這部電影害我從頭到尾揪著心,掉著眼淚。)


劇情從一個小女生的獨白開始,她說明自己出生是被有計畫的基因配對而出生 ,
目的就是為了當她罹癌姐姐的器官捐助者。
小女生對父母提告,想奪回自己身體的醫療自主權。
劇情以醫學倫理道德的爭議,和親子手足之情為高潮。

這部電影裡沒有壞人,每個人都有生命的難處,
只是彼此之間立場不同,互相都帶有強烈的衝突性。

故事結局有出人意表的轉折,有點小小遺憾,但不失正面溫馨,令人深深感動。
(結局故意不說,讓大家自己去發掘吧!)



看完這部電影,情緒很複雜,五味雜陳。
其實之前就看過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,很喜歡這本書的敘事手法。
以多重思維敘事,分析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,
所以更能跟著主角同喜同悲。(看小說時,我也哭了)

剛開始,還蠻不喜歡媽媽(莎拉)這個角色,覺得她對子女的愛有點偏心,
把整個心思都放在生病的孩子,卻忽略另外兩個孩子的教育與感受。
可是到故事最後,好像能體會她心情的兩難之處。

基於母愛的本能,她想抓住任何能拯救生病女兒的機會。
或許她想救的不只是一個生病的孩子,還有一個岌岌可危的家庭。

只是她的方法過於強勢獨斷,讓人忘了她所有的奮戰和掙扎皆出自於強烈的母愛。

這讓我想起一本書"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",
人看事情的角度都是以"自己"為出發點,
選擇相信自己想相信的那一面,即使證據所顯示的並非如此。

這樣的盲點讓我們深信自己,永遠質疑別人。

或許多點同理心
少點先入為主;多點體諒,少點批判,
就能看到每個人的好。

還有啊!愛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,
付出的愛絕對不會白費,好好的愛自己和珍惜身邊的人吧!
與好友共勉之!

電影早就下檔了,租DVD看吧!

圖片引用自網路
背景音樂:"姊姊的守護者"原聲帶--Feels Like Home/Edwina Hayes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m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3) 人氣()